首页  >   详情页面

罕见传染病“Q热”的科普知识

发布时间:2025-01-10   来源:市委网信办   编辑:程颖

近日,有关江苏顾先生因感染‘Q热’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为帮助市民朋友们科学认识“Q热”,消除不必要的疑虑,本文将对“Q热”及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析。

一、病例情况回顾:

2024年11月,江苏的顾先生在非洲旅行后,因身体不适前往江阴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,并经过诊断确诊为“Q热”后通过专业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,顾先生现已顺利康复出院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起病例并未引发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。

、关于传染源的误解

有传言称顾先生接触过家禽并因此感染“Q热”,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证实。“Q热”的主要传染源是羊、牛、马等动物,而非家禽。因此,公众无需担家禽会传播“Q热”

“Q热”并非新发或法定传染病

2010年以来,据统计新出现的传染病种近20种 ,“Q热”不在新发传染病种类中,而是一种由贝纳柯克斯体(又称Q热立克次体)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。 

40年新发传染病一览表

同时,需要强调的是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,“Q热”并非法定的传染病范畴,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传染病,公共卫生风险较小。 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关于法定传染病的界定

“Q热”有特效药治疗,如多西环素、四环素、氯霉素、利福平、磺胺类、沙星类、林可霉素等消炎药,可根据情况,联合使用三种消炎药。在出现类似症状时,如发热、头痛、肌肉疼痛等,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。此外,保持环境卫生,定期清理动物排泄物,也有助于预防“Q热”的传播。

公众应理性看待此病例,不信谣、不传谣,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,如有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。同时,我们也呼吁市民朋友们在社交平台在传播信息时保持客观公正,避免夸大事实或传播不实信息。

本稿相关素材综合整理自:

[1]邓超文,孙林琳,叶海燕,等.2000年后中国Q热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研究进展[J].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,2024,24(02):231-239.

[2]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

[3]《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》第4版


苏ICP备08009317号-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1008248
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:bbs_cz001@163.com  举报电话:0519-82000682 业务联系: 0519-82000687
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